《壇經》第五品〈坐禪品〉提到:「何名坐禪?此法門中無障無礙,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,名為坐。內見自性不動,名為禪。」

    《五燈會元》中有一段「磨磚不成鏡」的禪宗公案,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未證悟前,長時間用功於坐禪,懷讓禪師欲點悟他,便前去問道一禪師為何坐禪,有以下一段對話:

「大德坐禪圖甚麼?」

一(即道一)曰:「圖作佛。」

師乃取一磚,於彼庵前石上磨。

一曰:「磨作甚麼?」

師曰:「磨作鏡。」

一曰:「磨磚豈得成鏡邪?」

師曰:「磨磚既不能成鏡,坐禪豈得作佛?」

    由是,「磨磚不能成鏡,坐禪不能成佛」的觀念一直深入人心。雖然絕大多數修行法門都一致肯定禪定的重要,但對於坐禪和修行關係的探討,卻莫衷一是。

枯坐無益

    《六祖壇經》〈頓漸品〉中談到類似的概念,說神秀大師的門人志誠到曹溪聽六祖慧能大師說法,六祖問志誠神秀大師的開示,志誠回答:「住心觀靜,長坐不臥。」

    六祖則以一揭示志誠:「生來坐不臥,死去臥不坐。一具臭骨頭,何為立功課?」是對「長坐不臥」的批評,似乎志誠的「長坐不臥」甚無益於修道成佛。

    然而,《壇經》第五品〈坐禪品〉確有相當的篇幅在討論坐禪的真意。其中相當重要的一段是這樣的:何名坐禪?此法門中無障無礙,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,名為坐。內見自性不動,名為禪。」這一段話非常有趣,慧能大師直指「坐禪」並非只是身體坐在那裡而已,重要的是,當身體端坐禪定時內在心性的狀態。

    所謂「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」名為「坐」,可見「坐禪」的目標是對於一切境界現象無所執著。簡單來說,就是心「不住於相」,而不是單純盤腿練功而已。

    然而「心念不起」談何容易?近代心理學認為,人的意識是一種非理性的線性流動,無法斷絕,人心的意念如潮水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
    所謂坐禪「不起心念」,其實是暗示著禪宗真正的禪定,是超越「心理層次」的禪定,也就是說,已經超越了意識、潛意識的境界,而達到心性的層次,方能夠「無障無礙」。

    《心經》所說的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即是入深定之中,超越生理、意識、潛意識,而入於光明的心性法界。故《壇經》中慧能大師說,「坐禪」的「禪」,乃是「內見自性不動」,實是定於自性本心。

外禪內定是為禪定

    悟覺妙天禪師曾開示,人的四次元空間,可作為「坐禪」的最佳詮釋。所謂四次元空間,是指人生命的四種層次─「身體」、「意識」、「潛意識」、「自性(靈性)」。

    前三次元有種種障礙,也就是佛家所說的「三大阿僧祇劫」(三界),身體有病、痛、老、死等生理障礙;心理則有慾念、意識型態等煩惱苦悶的障礙;潛意識有累世記憶、業力的障礙,而自性(本心)則是清淨的靈光體,要超越種種障礙,定於「自性」,則必須要靠禪定。也是慧能大師說的:「外離相即禪,內不亂即定,外禪內定是為禪定。」

    關於坐禪,懷讓禪師磨磚之後,對道一大師另有一段開示:「如牛駕車。車若不行,打車即是,打牛即是?」道一當時的坐禪其實是「打車」,未能超越三界 ,自然不能見性成佛。

    慧能大師對志誠說:「生來坐不臥,死去臥不坐。一具臭骨頭,何為立功課?」打坐僅是「身體」長坐,未能超越三界,功夫也只用在「一具臭骨頭」上而已。

    《壇經》〈定慧品〉中六祖言:「我此法門,定慧為本」「定」與「慧」實乃一體兩面,定能生慧。「坐禪」為的是「定」,入於本心自性,即是真正的靈性修行。

    「定」其實不拘泥於「坐」的形式,但凡夫之人若未能從「坐禪」的功夫深入,要達到行、住、坐、臥皆「定」的境界,並非容易之事。

    世尊證道前,曾以六年「坐禪」修「定」,並在「定」中開悟證道。今日修行人,修習「禪坐」可以此為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anyinzen515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